范维胜:不该或缺的教材意识
【点击进入范维胜的专栏,阅读更多!】
不该或缺的教材意识
——我对陶淑文老师《夜归鹿门歌》教学的一点认识
浙江永嘉中学 范维胜
读了《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5期刊载的朱新敏、陶淑文老师的“课堂观察”《在思辨中知人论世》,收获不可谓不大,无论是陶老师课堂的层层引领点拨,还是朱老师的切中肯綮的观察评价,都让我们明白欣赏古代诗歌善于思辨、知人论世的重要和必要。但是,陶淑文老师这样处理教学,似乎没有考虑到教材意识或者说课程意识,而这一点,朱老师在观课评价时似乎也并未涉及。
何谓教材或课程意识?简言之,就是教材编写者编选这篇课文要求我们学习什么,完成什么学习任务,达到什么学习目标。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明确,我们学习的课文是教材编写者经过反复的筛选编写进教材的,编写者试图让我们师生通过这一文本的教与学来完成课程目标所要求的任务。编者对课程、教材的理解,也即课程教材意识就成了我们确定教学内容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所以我们确定教学内容不应该置编者的意图于不顾,置教材的意识于不顾。
人教社编写的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共有六个单元,其中诗歌三个单元,散文三个单元。三个诗歌单元编写者确立的单元主题分别是: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陶老师教学的《夜归鹿门歌》属于“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第二单元。既然第二单元的教学主题编写者已经确定,课后的“探究讨论”题也已编拟,我们在教学时就必须落实体现,不然,课堂教学中多重对话的“与编者对话”就是一句空话。陶老师在观课对话中明确说“我想借助《夜归鹿门歌》了解孟浩然其诗其人;也可以说,从其身世来更深入地理解其诗”,“对《夜归鹿门歌》的学习,我的教学指导思想······换句话说,这节课主要是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引导学生鉴赏孟浩然其诗其人的”,而这种教学内容的定位如果用来教学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主题观照下的诗歌是最恰当不过的了,用来教学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则不大合适。为什么呢?
第一,教材编者将这一单元的教学主题确定为“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说明教材编写者这一单元所选的诗歌就是在这一主题观照下,也就是说所选的诗歌在景、境、情关系的处理上技巧非常突出,我们教学时,在这一点上要花大工夫。
笔者认为“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主要方法应该是反复吟诵、揣摩意象、联想想象、体察意境、悟明情感,这也是我们鉴赏诗歌的一个最基本的方法和流程。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体察意境、感受情感,我们不妨来这样设计一个教学流程:其一,让学生反复吟诵,要“沉浸其中”,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对外界的各种因素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个想像的世界中,置身于诗歌描绘的情境中。其二,找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进行揣摩,借助联想想象将诗歌描绘的画面呈现出来。其三,依据联想想象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体察诗歌的意境。体察意境时需要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力求与诗人获得共鸣。因为诗歌也是诗人从现实生活中提炼而来的,是诗人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方式。其四,根据我们体察出来的诗人描绘的意境,触景生情,去感受、体会处于这样的意境中自己萌发的情感,从而推想诗人的情感。这样的教学可能才是符合古诗词这种特定文体的的教学,它要比任何文体的教学都适用的“导—知—悟—赏—究”“五步教学法”更适合古诗词。
第二,《夜归鹿门歌》在第二单元中属于“自主赏析”(《春江花月夜》属于“赏析示例”),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在设计教学时兼顾“自主赏析”中的“探究讨论”。
《夜归鹿门歌》的“探究讨论”共有三个训练要求:
一是背诵,它要求学生诵读时注意这首七言诗的“语调流畅,语言质朴”,要读出这首诗的“流转自如的韵律感”,陶老师这一点做得不错。
二是回答问题,体会此诗的意境之美。教材的编者编写了两个问题。第一,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的不同的侧重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第二,“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试结合必修五(人教社,笔者注)中学过的闻一多的《孟浩然》一文,谈谈你对“诗如其人”这一评价的理解。对于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的第二点,陶老师做得很好,既让学生体味了诗歌的情感,又让学生联想了诗人的形象,并且联系了孟浩然的《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岁暮归南山》等诗歌来进行探究,使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较为深刻。但对于第一个问题“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的不同的侧重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的探究仍然不够,而这恰恰是这一单元教学的重点所在。如果在这一单元不把意境这个诗词学、美学的概念给学生解释清楚,以后的单元学习再也没有机会把它作为教学重点来教学了。
我们知道意境是意与境浑、情与景融、神与物游所构成的艺术整体,是诗歌中的思想情趣和具体形象所构成的完美生动的艺术画面。古诗词中用情景构成意境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摹景抒情,情景交融;有以情为主,真切感人;有以景为主,寓情于景。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就是以景为主,寓情于景。诗人就是通过种种景物所构成的画面的描写,将自己的情感深深的蕴藏在其中。因此我认为,如果在这里要对这首诗的意境做深入的探讨,我们可以这么去做。其一就是抓住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分析景物的特点,体会景物描写营造的氛围。例如诗中 “山寺钟声”的悠远 “落日渡头”的喧闹,渺远“江舟”的孤独, “鹿门月照” 的迷蒙, “岩扉松径” 的寂寥,月下“幽人”的孑然等等,抓住这些景物的特征,便能把握诗歌氛围。其二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描述诗歌描绘的画面。江边和山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要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想象描绘。江边——黄昏,落日的余晖洒在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纷纷争先恐后地涌上渡船,喧闹的人们沿着沙岸奔向自家的江村。山中——夜晚,林木雾霭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清光朗照,雾霭消散,树影清晰。山岩之上,柴扉半掩,宁静悠然;松林之下,小路狭长,寂寥满地。然后我们让学生明白,这里的“闹”和“静”,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统一的诗境,写“动”是为写“静”服务的,是以动衬静的艺术辩证法。其三依据脑海中想成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揣摩诗人内心的情感。通过想象、联想画面的一静一动,以动衬静,动静相生,可以揣测诗中孤独与喧闹、悠闲与躁动、隐逸与尘世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能体会这一点,诗歌的意境、情感在这种对比中要突出哪一点自能揣测。陶老师教学实录推想诗人的情感正好将这种由表及里的推导颠倒过来了,她是通过诗歌的题目的“归”推出来的情感,然后再分析对比的情境。这样的引领不是说不可以,只是偶然性太大。
最后,我们还应该让学生明白诗歌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这是王国维提出的两种艺术境界,也即两种不同的意境。王氏认为有的诗歌主观感情色彩鲜明强烈,即有我之境,也就是“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有的诗歌把感情隐藏在景物描写之中,含而不露,即无我之境,也就是“以我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我们后来经常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来解释它。其实诗歌中绝对的“无我之境”是没有的,例如《夜归鹿门歌》中的“渔梁渡头争渡喧”暗含诗人的一种厌倦,“鹿门月照开烟树”流露出诗人的一种喜悦等等。认识这两种境界,区分这两种意境,对于认识诗词的美学特征,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还是必要的。意境的知识是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这一单元教学的主题,教授这种知识也是为完成选修课承担的文化任务,不能置之不顾。
三是将此诗(《夜归鹿门歌》)与王维的《归嵩山作》诗对读,说说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这又是一个有关意境的研究探讨。你说我们教学时不把感悟意象、体察意境作为教学重点,学生能明白这些探究的问题吗?假如我们教学了这篇课文,学生连课后的探究讨论的问题也不能自行探究解决,这样的课堂是否有效呢?
所以,笔者认为,不同的文体确定教学内容是有它的规律性的。例如,诗歌的韵律、意象、情感,小说的形象、情节、环境,戏剧的冲突、对白、潜台词,散文的选材、手法、结构等等,但是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必须要有一种教材意识!
(此文发于《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9期)
语文专题
☆ 点击查看更多最新“语文”资料精品专题推荐【全套资源,最新精选,天天更新,欢迎收藏!】
数学专题
☆ 点击查看更多最新“数学”资料精品专题推荐【全套资源,最新精选,天天更新,欢迎收藏!】
英语专题
☆ 点击查看更多最新“英语”资料精品专题推荐【全套资源,最新精选,天天更新,欢迎收藏!】
物理专题
☆ 点击查看更多最新“物理”资料精品专题推荐【全套资源,最新精选,天天更新,欢迎收藏!】
化学专题
☆ 点击查看更多最新“化学”资料精品专题推荐【全套资源,最新精选,天天更新,欢迎收藏!】
生物专题
☆ 点击查看更多最新“生物”资料精品专题推荐【全套资源,最新精选,天天更新,欢迎收藏!】
政治专题
☆ 点击查看更多最新“政治”资料精品专题推荐【全套资源,最新精选,天天更新,欢迎收藏!】
历史专题
☆ 点击查看更多最新“历史”资料精品专题推荐【全套资源,最新精选,天天更新,欢迎收藏!】
地理专题
☆ 点击查看更多最新“地理”资料精品专题推荐【全套资源,最新精选,天天更新,欢迎收藏!】
【语文备课大师】 语文资源网 旗下网站 专注于语文在线备课 站长qq:540287200 浙ICP备05067795号-5/浙ICP备0506779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