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维胜:高考作文复习训练中思维品质培养例说
【点击进入范维胜的专栏,阅读更多!】
一、多维思维训练——求新
多维思维就是追求多个思维角度,多个思维层次,多种逻辑规则,多种思维结果的一种思维形式。它的本质是多维度的发散求异,即在考察或认识某一事物时,既可以横向思考,又可以纵向思考;既可以正向思考,也可以逆向思考,甚至可以更多方向的思考。高考作文复习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多维思维,作文的立意可以求异创新。我的做法是:
1、摘编报刊中的“哲理小诗”、“心灵语丝”等,给学生以示范和启迪。譬如同咏“台灯”,由于思维角度不同,意趣迥异。
A、照亮漫漫长夜。B、尽管有点光亮,你能驱除整个黑暗吗?C、黑夜里智慧的眼睛。D、冷雨秋夜里,给你的一份温馨。
A和B着眼于灯光和黑暗的抗衡,C立足于灯光和知识的关系,D根植于灯光的暖意,所以观察某一事物基点不同,思维结果也就会不同,写文章的立意就不同,经常训练,学生写作是的立意就会新意迭出。
2、运用熟知事物,让学生仿照范例,多维思考。通过范例后,同学们思维异常活跃,我出示了一系列学生熟知的事物——瓦、春蚕、竹、闹钟······让学生发表见解,学生奇想迭出。譬如“春蚕”这一事物,学生有如下思维结果:
①默默地吐出生命的精华。②宁可在自掘的墓穴中闷死,也不愿意去享受生活的阳光。
③作茧自缚,咎由自取。④只愿作一次的奉献不足效法。
3、在第二步的基础上,我引进复杂的事物或现象,让学生展开多维求异。例如“毛遂自荐”这一历史事件,学生多角度审视,求异结果如下:
A、从毛遂的角度入想:①赞扬毛遂甘于误会埋没,它深信金子总会闪光的,关键时刻,智勇双全,脱颖而出。②批评毛遂志得意满,盛气凌人,与外国结盟时,羞辱同行,不足取。
B、从平原君的角度入想:①勇于自责,“相士千人,于毛先生身上失之”。②平原君封闭式的用人制度不合理,他的“不外索”,将许多贤能之士拒之门外。
二、比较思维训练——求真
比较思维就是运用集合思考法对多种信息或材料加以比较,继而进行筛选,以求得一个比较准确方案的思维方式。它的本质就是通过聚合思考而求真。
1、作文立意的求真。它适用于比较型或关系型的议论文题。譬如《“鹦鹉学舌”和“东施效颦”》这一文题,我着重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思维来聚合思考。
①比较两者的异同。同者,一个“学”,一个“效”,都是模仿、学样。异者,一个是“鹦鹉”,它没有什么思考力,是机械模仿;一个是“东施”,她是人,有相当的思考力,她的失误在于错误地分析主、客观因素,想美反而更“丑”。二者都可笑,但比较起来,“东施效颦更可悲”。
②比较以后的引申:一个有思考力的人,在工作、学习中不应像鹦鹉那样机械模仿,要注意分析主、客观因素,避免“东施效颦”的笑话。
2、作文材料的求真。它适合于任何一种问题材料的聚合筛选。拿到一篇文题,我们的头脑中会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材料,哪些材料可以写到作文中去呢?我们只有通过比较思维以求真。例如广播稿的写作,假如提供给你的素材多且杂,我们怎么办?我就是通过此法解决的。在材料比较时,我提醒学生注意三点:①材料的代表性、新颖性;②事实材料和事理材料的协调;③正反材料要搭配。这样筛选的材料覆盖面大。
三、哲学思维的训练——求是
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对学生运用辩证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考察加强了,因此我们平时作文对学生的哲学思维不可忽视。何为哲学思维?哲学思维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原理来分析生活现象或寓言故事,以求得事物内部规律的一种思维方式,我在高考作文的复习训练中,让学生分三步走。
1、组织学生重温哲学的基本原理。在训练中,我特别要求学生记住以下原理:①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评论人、事、物,要全面地看问题,切忌片面性。②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应有发展的观点。③质变需要量变的积累。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⑤把握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互相转化。⑥理论源于实践,但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等等。
2、带领学生分析成语、警句中包含的哲学道理。譬如以下成语、警句,我引导学生分析结果如下:
①居安思危——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②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事物量变和质变的关系。③按图索骥:理论和实践的关系。④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内因和外因的关系。⑤纲举目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矛盾的特殊性。其它诸如:多行不义必自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傅众咻,庖丁解牛等等,均都运用哲学思维,究其道理,此不赘述。
3、出示含有哲理的高考作文题,让学生分析其中的现象,看看运用什么哲学原理来议论。例如2010年安徽省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吴兴杂诗
[清]阮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
① 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③不得透漏个人相关信息。
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通过引导分析,我们认为本题可以有以下写作角度:
(1)从人的角度来看,诗歌的后两句深处可种菱,浅出可种稻,不深不浅处可种荷花,体现“因地制宜”的规律,可以联想到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文制宜,因国制宜,因楼制宜,因价制宜等等。
(2)从美的角度来看,本诗用明白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吴兴的美景,“美”是从阅读整诗的感受的角度提炼出来的哲理。马克思主义美学观认为“美是主客体的和谐统一”,简言之,就是“和谐为美”。可以联想五官和谐之美、自然和谐之美、人际和谐之美、国家和谐之美、和谐世界理念。不和谐的是强拆、污染、贸易战争、世界霸权等
通过这三步训练,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刊于《考试·语文版》2011年5-6期)
语文专题
☆ 点击查看更多最新“语文”资料精品专题推荐【全套资源,最新精选,天天更新,欢迎收藏!】
数学专题
☆ 点击查看更多最新“数学”资料精品专题推荐【全套资源,最新精选,天天更新,欢迎收藏!】
英语专题
☆ 点击查看更多最新“英语”资料精品专题推荐【全套资源,最新精选,天天更新,欢迎收藏!】
物理专题
☆ 点击查看更多最新“物理”资料精品专题推荐【全套资源,最新精选,天天更新,欢迎收藏!】
化学专题
☆ 点击查看更多最新“化学”资料精品专题推荐【全套资源,最新精选,天天更新,欢迎收藏!】
生物专题
☆ 点击查看更多最新“生物”资料精品专题推荐【全套资源,最新精选,天天更新,欢迎收藏!】
政治专题
☆ 点击查看更多最新“政治”资料精品专题推荐【全套资源,最新精选,天天更新,欢迎收藏!】
历史专题
☆ 点击查看更多最新“历史”资料精品专题推荐【全套资源,最新精选,天天更新,欢迎收藏!】
地理专题
☆ 点击查看更多最新“地理”资料精品专题推荐【全套资源,最新精选,天天更新,欢迎收藏!】
【语文备课大师】 语文资源网 旗下网站 专注于语文在线备课 站长qq:540287200 浙ICP备05067795号-5/浙ICP备05067795号-6